頭七

ㄊㄡˊㄑㄧ

tóu qī

解釋

人死後,每隔七日奠祭一次,第一個七日稱為「頭七」。民間相傳死者到這一天才知道自己已死,靈魂會回到家中巡視,喪家則延請僧道在靈前誦經致祭。民俗做七自頭七始共需進行七次。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人死後,每隔七日奠祭一次,第一個七日稱為「頭七」。俗以死者直至此日始知自己死亡,其亡靈將歸宅哀哭,喪家延請僧道在靈前誦經致祭。元.岳伯川《鐵拐李》第四折:「今日是俺哥哥的頭七,請了幾個和尚,買了些紙劄,與哥哥看經。」《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因房屋褊窄,停放過了頭七,將靈柩送在祖塋安葬。」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做七,又稱作七、作旬、燒七、齋七、理七,是東亞的喪殯習俗,指人死後每隔七天舉行法事一次,七天爲一期,最多爲七期,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道教稱之為七七追薦, 佛教稱之為七七齋、七七忌、累七齋、七七日、齋七日. “七七”爲最後一個“七”,稱“斷七”、尾七、滿七或圓七 . 超度亡魂起源於六朝道經中吳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十卷及《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見的齋儀,以深度懺悔為主,來消災度厄及超度亡魂. 而做七的起源最早是出至於南朝的《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 . 故民間傳說,地府是天庭下轄負責管理人間事務,共有十殿掌管不同事務. 一旦人死後第七天,將來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審判,如此每逢做七、百日、對年、三年之期,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審,民間謂為「過王官」、「參詳十王」. 北魏時佛教借鑑道教的「七七追薦」改為「七七齋」. 《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 可知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 民間相傳,此時若無繼嗣為其作功德、積冥福,在生時又無種下善因,將審定其生前罪業,打入地獄受報;所以,陽世...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3b7173ecf5faf13cc780e48467c95e5 0fd0a60211e997b6e4aa0daa3375744579bc82d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