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mò zhǎn yī chóu
比喻毫無辦法。《群音類選.竊符記.忌見侯王》:「多君不鄙頻加厚,早難道莫展一籌,若得符兵權唾手。」也作「一籌莫展」。
義參「一籌莫展」。見「一籌莫展」條。
此處所列為「一籌莫展」之典源,提供參考。《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本莫先於講學。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靖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1>旨擯棄2>,其極至於九重3>深拱4>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聖學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注解〕(1)忤:違逆、不順從。(2)擯棄:遺棄。擯,音ㄅ|ㄣˋ。(3)九重:指帝王。(4)深拱:無為而治。
此處所列為「一籌莫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籌莫展」原作「一籌不吐」。蔡幼學是宋朝瑞安人,孝宗乾道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寧宗即位時,下詔徵求直言,蔡幼學即上奏,提到為君之道有三:事親、任賢、寬民,其中任賢是很重要的,他說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擠,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認為是製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動作。與皇上親近的臣子本應效忠,但卻因忠言直諫違逆皇上,而遭到遺棄。情勢演變到最後,皇上於是變得毫無作為,朝廷之中縱使有許多王公大臣,卻也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後來「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就從《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文中的「一籌不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辦法。
01.明.張居正〈與王鑑川計四事四要書〉:「本兵錯愕惶惑,莫展一籌……此僕所以日夜兢兢,不遑寧處者也。」02.清.魏源《聖武記.卷九.嘉慶川湖陝靖寇記四》:「勒保經略半載,莫展一籌。」
MD5 | SHA1 |
---|---|
4a8db701abb260dc30fbf5fdd0459b4a | 0da4c443abb81a4af356031d969b326ed0ef79a1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