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

ㄈㄤㄅㄛˊ

fāng bó

解釋

一方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後泛稱各地方的長官。三國魏.曹冏〈六代論〉:「且今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也稱為「邦伯」。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方伯重定向於此,關於明清官職,參見:布政使;清朝進士,參見:方伯 (進士). 方伯,指實力強大的諸侯,或諸侯的領袖,明清時成為對布政使的雅稱. 商周時期,交通很不方便,天子對遠方的諸侯難以控制,就會讓個別諸侯作爲一片區域內所有諸侯的領袖,稱爲方伯 . 相傳夏朝的昆吾國就是方伯,商朝時,大彭國、豕韋國曾擔任方伯的職位 . 當方伯想與天子分庭抗禮時,商王武丁便消滅了他們. 由於周文王在西部很得民心,商紂王就封周文王爲“西伯”. 春秋時代,周王朝衰落後,齊、晉、楚、秦、宋、吳、越等國擔任諸侯的盟主,它們也是方伯,春秋五霸可以稱爲“五伯”. 領地伯爵,伯爵領主(Landgraf, landgraaf, lantgreve, landgrave; comes magnus, comes patriae, comes provinciae, comes terrae, comes principalis, lantgravius)是神聖羅馬帝國及後續領土上的一個貴族等級,領地伯爵與藩侯、行宮伯爵和公爵平級,高於伯爵. 比較知名的人物有黑森伯國的腓力一世.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顯示 方伯 的雜湊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