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xīng huà xì
莆仙戲的別名。參見「莆仙戲」條。
莆仙戲(莆仙語:Pó-sing-hi̍),又名“興化戲”(Hing-hua̍-hi̍),是福建戲曲劇種之一,被譽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 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語地區. ,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表演動作受雜劇和民間傀儡戲影響. 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淨)、末、醜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音樂曲牌有一千多個. 唱腔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 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興化語演唱. 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 莆仙戲比較著名的劇目有《琴挑》、《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 莆仙戲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鑑、柯如寬、江幼宋等.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7551cd213735271dd6ce3e6bf2cea75d | 0c4129539736f0352162707efe1c484b9ff2cf23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