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ㄍㄜㄗˇㄒㄧˋ

gē zǐ xì

解釋

一種流行於臺、閩地區的地方戲曲。明末清初閩南的錦歌、採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相繼傳入臺灣後,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並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為獨立劇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為七字調、大調、哭調、雜念調等。表演時由殼仔弦、大管弦、月琴等伴奏,演員配合曲調、臺步及身段,以方言演唱歌詞,並加入說白,演出故事。大約形成於民國初年,而盛於光復之後。這幾年以來,傳統歌仔戲的藝術重新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紛紛投入推展行列。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閩、臺地區。明末閩南的錦歌、採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傳入臺灣後,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並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為七字調、大調、哭調、雜念調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歌仔戲20世紀初葉發祥於臺灣宜蘭,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 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白話臺語為主的戲劇. 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 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 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 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第55屆電視金鐘獎,終身貢獻獎得主陳麗如(小鳳仙),引言人陳亞蘭:「小鳳仙老師終身未嫁,默默將她一輩子的青春歲月貢獻給唯一源自於臺灣的戲曲. 」小鳳仙凡事以身作則,身教無形地影響著同行、學生還有觀眾,也是楊麗花歌仔戲幕後功臣. 歌仔戲音樂曲調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又博採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與表演藝術,民國初年盛行一時. 1928年4月,臺灣歌仔戲三樂軒班到漳州白礁慈濟宮進香、演出,大受羣衆歡迎. 於是龍溪、海澄等縣城鄉,紛紛成立歌仔館或歌仔戲班. 1931年,龍溪竹馬戲班寶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戲,隨後一些小梨園、...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43ca1781ea58d083751b8e9ec862f48 0bb8d360d17ad5f7a73f18ae36b7316c056ca78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