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

ㄏㄞˇㄐㄧㄣˋ

hǎi jìn

解釋

1.關於航海的各種禁令。

2.明清時代禁止外國人到中國沿海通商,或禁止中國人到海外經商所採取的措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種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有謂「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下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 具體實施隨著時間變遷而有張有弛,即「嚴禁」及「弛禁」之分. 海禁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倭寇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 然而,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本國對外的貿易及漁業. 倭寇和走私商人的活動亦反而因為海禁而更加猖獗,對本國及其周邊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國歷史上,海禁最早實行於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 宋朝多次海禁效果不彰、元朝曾經4次實行海禁,每次持續時間都比較短,共約11年,這時對海外貿易並未產生全局性的負面影響. 而明清兩朝的海禁,始於明朝不堪海盜騷擾,其後清朝為了防堵反清勢力延續,這次不僅在政策上有所強化,而且持續時間長達多年. 中國的海禁也成為東南亞陶瓷業發展的契機. 另一方面,藩屬國例如琉球等國家,亦因為海禁的關係,利用獨佔與中國貿易的契機而獲取大量利益. 此外,朝鮮王朝皆執行海禁逾200年,規定指定國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與別國商人貿易. 康熙親政...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5da30d278acf5f77518ceda3fff80cc 0acb1c5ee0c34a237a29f7a15e275f785e9bb31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