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部首 | 部首以外筆畫 | 總筆畫 | 竹 | 11 | 17 |
---|
guǐ
[名]
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圓形器皿。《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漢.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漢.王符《潛夫論.讚學》:「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
是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食器兼禮器,用來盛放穀物飯食. 器身橫截面爲圓形,器腹較深,有圈足. 簋的形制多樣,無蓋或有蓋,無耳、兩耳或四耳,圈足下或有方座或附足. 簋自商代就已經出現,一直流行到戰國,是中國青銅時代數量最多、延續時間最長、最重要的粢盛器. 青銅簋在銘文上通常自稱(隸定爲“”). 宋朝金石學家呂大臨在金石學著作《考古圖》中,將金文錯誤地釋讀爲“敦” ,將(“盨”)誤釋爲“簋” ,因而錯誤地稱青銅簋爲“敦”,稱盨|青銅盨爲“簋”. 清人錢玷指出“”是“簋”的異體字,爲簋正名,但簋、盨仍不分. 黃紹箕在《說》中論證自名爲的青銅器即古文獻中記載的簋,並指出青銅盨不屬於青銅簋. 這一觀點被容庚進一步證實,與簋的關係遂成定論. “簋”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寫作(隸定爲“ ”/“ ”),象裝着食物的器物的形狀. (“ ”/“ ”)象人面向食器就食;(“ ”/“ ”)象在食器面前的人,喫飽飯後轉過頭;(“ ”/“ ”)象兩個人對着食器進食. 商晚期和周代,轉而通行由“㿝”和“殳”會意而成的“”字. 之後又通行在“皀”上下分別加“竹”和“皿”的“簋”字. 根據儒家典籍,簋的用途是盛放黍...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57743c301d70144890f9d83c90681976 | 01cae3975673fa32e68969ceed24a515148fc872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