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 sān shì ji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國、蘇聯等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工業化國家外的第三國際勢力。大戰後,許多新興國家為了應付共同的難題,在國際事務上漸行合作,遂形成一新勢力集團,而拉丁美洲一些舊時獨立的國家因立場相近,也加入此集團。例西元1955年,亞、非新興的開發中國家在萬隆舉行亞非會議後,出現第三世界的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國、蘇聯等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工業化國家外的第三國際勢力,主要由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開發中國家組成。隨著冷戰結束、開發中國家彼此在經濟上激烈競爭,此概念的內涵逐漸模糊。
第三世界(Third World)通常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其所指涉的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 大眾文化中,因對三種世界定義缺乏認識,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詞,去指稱世界上發展落後、甚至是蠻荒狀態(如傳染病肆虐、巫覡與私刑氾濫)的地區,帶有強烈的貶意. 傳統觀點是將世界諸國區分為第一世界: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第二世界:共產主義陣營的東方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南方國家. 「第三世界」的說法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新觀察家》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第三階級」;後被引申來描述冷戰時期,一些在國際政治上傾向中立,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這種說法,係從冷戰背景下的意識型態區別著眼. 「三個世界」的概念逐漸流行之後,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包括英國、西德、加拿大、法國及日本、等;而以「第二世界」指稱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53a30c0d57772913f2a832b26cb1067a | 0090fc8dd3172da4ce02238bb98c360b1e216834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