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

ㄍㄨˇㄔㄨㄟˋ

gǔ chuì

解釋

1.漢代列於殿庭的樂隊,宴群臣及君上餐食時所用。大駕出遊,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則用於儀仗之間;又賞賜有功之臣時,如班超拜長史,假鼓吹麾幢,即是臣下受特賜之例。

2.一般的儀仗樂隊。《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出入陳旌旗,鳴鼓吹,宛然像個小國諸侯。」

3.音樂。清.譚獻〈桂枝香.瑤流自碧〉詞:「綵旗船舫,華燈鼓吹,無復消息。」(二)ㄍㄨˇ ㄔㄨㄟ gǔ chuei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嗩吶是一種雙簧管樂器,也叫嗩奈、蘇爾奈、金口角、號笛,在閩東語、粵語、閩南語、潮語中稱為「的禾」(粵拼︰Di1 Daa2; 啲打)、「吹」、臺語中稱為「鼓吹」(白話字:kó͘-chhoe/kó͘-chhe). 傳統嗩吶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環節狀形,上端裝有帶蘆葦材質的「哨子」(簧片、哨片)的木管,下端套着一個銅製喇叭口稱為「碗」. 現代加鍵嗩吶的外型則更像交響樂團中的雙簧管. 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中寫道,“最早教會居民吹蘆笛的,是西風在蘆葦空莖中的哨聲. ”盛產蘆葦的地區,多有管樂器出現. 波斯西南部及東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帶,北方里海沿岸諸省,就是多產蘆葦的地方. 嗩吶誕生於阿契美尼德時期. 《列王紀》在描寫伊朗與圖蘭兩軍交戰、鼓角齊鳴時,嗩吶也頻繁出現. 西晉時期即傳入新疆,在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有嗩吶演奏的繪畫,後元朝時由波斯傳入中原,開始在民間流傳. 明清以來民間經常使用. 嗩吶(Sorna)波斯語寫作:sūrnāy,sūr意爲強音(strong),nāy意爲笛子,是一種多用於聚會宴飲等歡快熱鬧場合的別種“蘆笛”. 現代國樂團流行使用經過改良的嗩吶,按...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ㄍㄨˇㄔㄨㄟ

gǔ chuī

解釋

提倡、宣揚。國父當年奔走各地鼓吹革命思想。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提倡鼓動。如:「鼓吹革命」。

2.贊揚、宣傳。《晉書.卷五六.孫楚傳》:「三都、二京,五經之鼓吹也。」

相似詞

相反詞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c2360a1ccab0239cd050df11fb7c6b4 f7cd7e139042189483cb1428180083858f67b0a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