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音字母

ㄍㄨㄛˊㄧㄣㄗˋㄇㄨˇ

guó yīn zì mǔ

解釋

制定音標及拼音法式,以標注漢字字音的字母。第一式即注音符號,第二式原為國語羅馬字,教育部又於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公布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作為譯音的符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注音符號,原名注音字母,簡稱注音,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30年改為現名. 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 中華民國自建國之初以來一直以注音符號為國語(現代標準漢語)的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前使用之. 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份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此運動出現許多套改造漢字的方案. 其中,章太炎的「紐文」與「韻文」方案後來成為注音符號的前身. 章太炎在1906年6月之後,第3次避難日本,他成為當時日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主編. 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報》第21號,刊登章太炎的〈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一文 ,文中發表他創造的36個「紐文」,22個「韻文」,是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因為當時的中國漢字仍是用二千年以來的「反切」方法,用漢字為漢字注音,相當不便. 章太炎模仿日語假名「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4cb43f4cfe0e495dfb6546f687fbe68 f41982a24666c31b49b73aa716210e4d536278d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