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合劑

ㄋㄧㄢˊㄏㄜˊㄐㄧˋ

nián hé jì

解釋

可使物體的接觸面相黏結的物質。也稱為「黏著劑」。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黏著劑也稱膠黏劑、黏合劑、膠水,在1942年被發明. 指將兩個物體黏附在一起的材料,根據所要黏合材料的特性(主要是 特性,如粗糙度),使用不同的黏著劑. 黏合劑其實是稀釋的樹脂,而樹脂本身就具有黏性. 但有的膠水成份是:聚乙烯醇、水、防腐劑. 透明膠水是平時文書處理、從事美勞創作常用的一種黏合劑,它的成份是聚乙烯醇和硼砂. 聚乙烯醇是一種水溶性塑膠,當把聚乙烯醇加入水時,聚乙烯醇會溶解在水份中,再把硼砂加入時,硼原子與氧原子會將聚乙烯醇分子串在一起,所形成的黏稠狀液體就是膠水. 而膠水在空氣中會慢慢凝固,而且是不可逆的. 透明膠水作爲一種黏合劑,其黏著的原理如下:當透明膠水塗在紙張上時,膠水本身的分子和紙張的分子會出現「鍵結」,膠水會有黏性原因是膠水的分子親水基團多導致以水為中介,彼此互相吸引糾纏產生黏性,因此膠水的凝固是一個化學反應. 液態的透明膠水用手摸起來感覺黏黏的原因是:聚乙烯醇含有許多羥基(醇基,R-O-H),具有極性,且可與水形成氫鍵,彼此互相吸引糾纏產生黏性. 如果把膠水用更多水稀釋,此時膠水分子被水分子隔開太遠了,黏性就會快速下降. 而快乾膠又稱AA膠或超能膠...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c2f861e8d4a1ae937f1b2b2c70da91e eaab39978d5e214aadf84bf4d98a5085928e713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