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12 18

ㄔㄢˊ

chán

解釋

動物名。昆蟲綱同翅目科。頭短體長,有兩隻突出的複眼,翅膀兩對,薄且透明。雄腹部有對發聲器,所以會鳴叫。幼蟲於地下挖洞穴居,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為生。待幼蟲成熟,則爬上樹幹羽化。 ◎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動物名。同翅目科。四翅薄而透明,雄腹胸交界處有發聲器,收縮振動得以產生鳴聲,雌則無鳴叫能力。幼蟲於地下挖洞穴居,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為生。待幼蟲成熟,則爬上樹幹羽化。也稱為「知了」。

2.形的裝飾品。《續漢書志.第三○.輿服志下》:「加黃金璫,附為文,貂尾為飾。」唐.李賀〈夜來樂〉詩:「新客下馬故客去,綠秀黛重拂梳。」

[副]

繼續不斷。如:「聯冠軍」。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科(學名:Cicadidae)是總科下的一科,其下物種通稱為,俗稱知了(又作蛭)或借落子,廣泛分佈於全球溫帶至熱帶地區(已知紀錄約2500種). 一些分佈於沙漠地區的種類,當體溫過熱時,會從(tergum)排出多餘的水分,進而達到冷卻及散熱的效果(原理與人類流汗類似). 的英文「Cicada」來自拉丁文,意指「棲息於樹上,像蟋蟀一樣會鳴叫的」,但有時也會被稱為「locusts」 ,雖然與蝗蟲沒有確切關係;希臘文則稱為 τεττιξ / tettix 或 τζίτζικας / tzitzikas,兩者皆為擬聲詞,即模仿的鳴聲. 古人對的稱呼有「蜩」、蜺、𧔢、䗁、蝒、螓、蠽、五色、日暮、丕蜩、茅蜩、秋蜩、蚱、寒蜩、寒螿、蜋蜩、蜻蜻、蜓蛛、螗蜩、蟪蛄、螗蛦、馬蜩、蛁蟟 、螇螰 、蝭蟧. 而在中文(以及沿用漢字的日文)裡,「」字最早出現於商代至西周間,構造上屬於形聲字. 形符「 」為「蟲」的古字,在當時是對動物的泛稱(五蟲);而聲符「單」亦兼表字義,帶有「發出聲響」的意涵. 大多數的體型通常不大,成蟲體長多在2 至之間,少數種類,例如世界最大的(Megap...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0c796604c4027a03a71013852fae72a e4152a4578ea810203e770ad6802cc23256b56e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