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

ㄅㄠˋㄈㄨˋ

bào fù

解釋

對傷害自己的人進行反擊。他好不容易把報復的念頭壓下,你就別再火上添油了!

相反詞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報仇。唐.徐彥伯〈比干墓〉詩:「鋒劍剿遺孼,報復一何迅。」《西遊記》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報復,何以為人?」

2.對傷害自己的人,以類似的手段進行反擊。《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卻說老殘被人瑞逼成好事,心裡有點不痛快,想要報復。」

3.報恩。《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悉召見故人與飲食諸嘗有恩者,皆報復焉。」

4.通報。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報復去,道有曹仁來了也。」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報復去,道徐州劉玄德手下小將張虎,特來投降。」

5.應對。《北史.卷二九.蕭寶夤傳》:「門庭賓客若市,而書記相尋,寶夤接對報復,不失其理。」

6.反覆循環。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夫否終斯泰,屯極則亨。若日月之迴環,猶陰陽之報復。」

相似詞

相反詞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報復,又稱復仇或報仇,是一種道德或倫理方面的核心價值. 它是對某人或一羣人的不滿行爲,以響應申訴,無論是真實的還是可感知的 . 在報復的過程中,. 《聖經》也有關於復仇的經文,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21章曾提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代表如被另一人冒犯時,最多隻能用相同尺度還手,惟相關內容可能只是因為以色列人從埃及到迦南(應許之地)時面臨當地外族侵擾時的反應,例如在約書亞記中敘述對耶利哥等外族民眾進行屠殺等(據聖經描述是上帝「不悅」當時外族拜偶像及姦淫罪等「罪惡」行為). 但到了新約聖經時代,耶穌教訓人們要以憐憫代替報復(《馬太福音》第5章). 在現代文明法律,報仇不是合法殺人的自辯理由,遭侵犯者的權益由法律保障並依法懲治侵犯者,超出法律範圍的受侵犯項不能追究(即以刑罰代替「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不過,在某些電影、小說、故事,報仇是英雄行為,尤其是「報父仇」、國仇家恨. 此外,不少經革命或政變上臺的軍事政府領導人,往往會以各種手段去鎮壓及政治報復反對者及持不同政見者,如逮捕入獄,基於維護政權的法統性,甚至會處決持不同政見者. 一些人將死刑和其他的司法處罰當成平撫...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2a7bc886e8a9a73642c9dfbd0e69872 d02ebab782f3e448e0dae7e431ab7f65cddcb644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