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

ㄏㄨㄟㄐㄩˋ

huī jù

解釋

一種流行於安徽、江蘇等省的地方戲曲。相傳係徽州腔和青陽腔於明末清初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崑腔的影響。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拔子和二黃。清初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皆有深遠的影響。也稱為「徽調」。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徽劇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它形成於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縣、貴池、當塗)一帶的“徽池雅調”,在安徽省境內(尤其是皖南,包括今屬江西省的婺源縣)流行起來. 特色是把傳入安徽的亂彈聲腔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 它為京劇、粵劇及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提供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明代中葉,皖南的徽州、池州是中國東南商貿文化的中心,當時著名的戲曲聲腔譬如餘姚腔、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 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愛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創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 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青陽腔」(亦稱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 這些聲腔興起後,便風靡各地. 後來,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慢慢形成今天的徽劇.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亂彈聲腔流入安徽,受當地諸腔影響,逐漸衍變,形成了徽調主要唱腔之一的撥子. 撥子高亢激越、吹腔柔和,常在同一個劇目中配合使用,通稱“吹撥”. 由於它產生和流行在樅陽、石牌(今懷寧)、安慶一帶,曾被稱為「樅陽...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dd00941897528bd0ee5163a40a9689c c7983d02a9461762ce04ece69f89ca2749e586c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