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

ㄆㄨˊㄙㄚˋ

pú sà

解釋

1.佛教上稱證得佛果而普渡眾生的人。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

2.泛指神、佛。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

3.稱心懷慈悲、樂善好施的人。他的善行廣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薩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2.尊稱樂善好施的好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廣東家裡,他家親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謝了老爺的恩典;又都磕小的頭,叫小的是『菩薩』。」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व,bodhisattva;बोधिसत्त,bodhisatta),意譯為道心眾生、覺有情、闓士、開士、高士、大士等. 菩提是佛道,薩埵是眾生,眾生發心求入佛道名菩薩. 又,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故為菩薩 . 已斷煩惱結,於生死輪迴自在、具救度眾生能力者,稱為大菩薩,即菩提薩埵摩訶薩埵(bodhisattva mahāsattva),簡稱菩薩摩訶薩或摩訶薩. 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也稱非佛教神明爲菩薩. 在初期佛教,菩薩一詞用來指釋迦牟尼的前生及其今世朝向解脫修行但尚未成道的時期 . 本生故事中,記載名為(釋迦牟尼前世)的婆羅門仙人遇見燃燈佛. 善慧對佛陀供養蓮花並發願菩提,得授記未來成佛,是為最古老的菩薩故事 . 菩薩最後會投生到人間,在菩提樹下以人身自悟道果,通達四諦、緣起而涅槃成佛 . 巴利三藏小部及注釋中記載有關菩薩的修行內容,稱為「大菩提乘」. 菩薩首先在佛陀面前發至上願(abhinīhāra),生大善心(mahākusala-citta),並得佛陀授記確信未來得成佛,從這一刻起獲得菩薩的稱號. 得佛陀授...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707985243d0c3cd2fcc7819308522501 bf5b7ad51ad0cfa5bd0437bcd0b2e7163721a91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