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6 9

ㄏㄡˋ

hòu

解釋

1.時間或次序較晚的。與「先」、「前」相對。天、先來

2.位置在背面或接近末端的。與「前」相對。排、向轉。 ◎

3.子孫。、名人之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在時間上與「先」、「前」相對。《禮記.曲禮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

2.在空間、位置上與「前」相對。如:「背」、「村」、「敵」、「幕」、「向轉」、「懲前毖」。《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斷其之木而弗殊。」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不見來者。」

3.子孫。如:「名人之」。《詩經.大雅.瞻卬》:「式救爾。」漢.鄭玄.箋:「,謂子孫也。」《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為大。」

4.姓。如五代時漢有贊,清代有禮。

[形]

1.時間較晚的、未來的。如:「天」、「代」、「前因果」。

2.次序、位置近末尾的。如:「排」、「半段」、「院」、「門」。

[副]

遲、晚。如:「先來到」、「來居上」。

[動]

1.落。《論語.雍也》:「非敢也,馬不進也。」《韓非子.喻老》:「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

2.延緩、趕不上。《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其食。」

3.摒棄、排除。《漢書.卷五一.鄒陽傳》:「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楚王、胡亥之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是中國商朝以前君王稱號;商朝以,轉為東亞漢字文化圈內多國君王正配的稱號,即皇后. 「 」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 」字,左下方是一個“口”,右上方是一隻攏起的手;自金文以,字型成鏡像翻轉,手移到了左上方並延續至今,意為將手圈在嘴上呼喊,讓聲音傳得更遠. 《說文解字》:“ ,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 也”. 在上古氏族部落為母系社會,施令發號者一般是女性權威,所以 的意思為具有權威的女性長輩. 在甲骨文的卜辭中,“ ”經常用來指代氏族中的女性首領. 由此引申出帝王正配等含義. 但由於有施令發號等表示權威的意思,所以男性首領也用這個字. 如大禹的兒子啓稱為“夏 氏”,此外還有傳說中射日的 . “ ”字和“司”字在解釋形義上是相輔相成的. “司”和“ ”本為同一字,只不過甲骨文中的司字,手在左上方而已,從金文開始鏡像翻轉,移到了右上方. 古文字的各部分構件位置是不定的,手在左方還是在右方對字義並沒有影響,商代的“ 母戊鼎”常可以稱“司母戊鼎”,“司馬”也可以寫作“ 馬”. 到金文期和小篆時代,兩個字的結構就逐漸定下來,“ ”是手為右向,所以尊為王后的 ,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8fe061b0c1a6d4e8c8eb7a6d23f956b9 a1a8cfd1dec34c0fd47a3123b6b981c631a6893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