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

ㄨˇㄐㄧㄠˋ

wǔ jiào

解釋

1.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教育。《書經.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漢.孔安國.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2.訓練軍隊的五種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3.唐代稱司徒為五教。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一五.官稱別名》:「唐人好以它名標牓官稱……,司徒為五教。」

4.中國佛教華嚴宗將佛教經典判分為五種教法。分別為小乘教,指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的經典,如《阿含經》;大乘始教,指宣說一切皆空的經典,如《般若經》;大乘終教,指宣說真如緣起的經典,如《楞伽經》;頓教,指宣說頓悟教法的經典,如《維摩詰經》;圓教,指完全說一乘教理的經典,如《華嚴經》。華嚴宗認為五教中圓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華嚴經是諸經之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三教,又稱道釋儒或儒釋道,在中華乃至大中華文化圈的經典文化中指的是道教(道家)、佛教(佛家)、儒教(儒家)三教. 三教概念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又是一個階段. 在最初,雖然有三教連稱,不過彼此是完全獨立的,之後相互影響,互相融合,最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宗教,並影響朝鮮半島、越南和琉球. 三教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包容並融合,形成了一個系統. 在三教體系的道教道觀往往以佛教佛、菩薩和儒教聖賢作陪奉,佛教也常常吸收道教的神仙和儒教的聖賢為護法神,並於寺院供奉. 中國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其實都是以本教爲主、三教合流的場所. 中國的五嶽,也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名山. 如在嵩山,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鼎足而立;其中的少室山安陽宮主殿洞內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門上書:“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 ” 現代社會有時還會加上基督宗教跟伊斯蘭教,稱為五教. * 三教合流 * 神佛習合 * 饒宗頤:〈三教論〉....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43932dabe1396d7e3fe82f44af01c3a a17140e361ce5f989347f5453e3998d9a57e642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