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ㄌㄨㄥˊㄇㄣˊㄕˊㄎㄨ

lóng mén shí kū

解釋

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分布於中國大陸河南省洛陽城南伊水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鑿,延至唐代,歷時四百多年。雕刻刀法圓熟細膩,佛像表情自然生動。 △伊闕石窟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中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分布於大陸地區河南省洛陽城南伊水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鑿,延至唐代,歷時四百多年。雕刻刀法圓熟細膩,佛像表情自然生動。也稱為「伊闕石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 ,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 ,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 ,多在伊水西岸. 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爲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等中國著名石窟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 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爲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 爲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 499年,魏孝文帝去世,北魏宣武帝即位. 景明初(500年),魏宣武帝詔令在龍門(故稱伊闕)開鑿石像. 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爲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 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2609e44a952c2fcb517c55ead8080e9 9fbd2dd290371f391a518b87fd279ccfc1ff09a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