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流開源

ㄐㄧㄝˊㄌㄧㄡˊㄎㄞㄩㄢˊ

jié liú kāi yuán

解釋

義參「開源節流」。見「開源節流」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開源節流」之典源,提供參考。《荀子.富國》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徵:上不隆禮則兵弱,上不愛民則兵弱,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將率不能則兵弱;上好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1>,事業得敘2>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3>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4>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注解〕(1)百姓時和:百姓能得天之和氣,農事豐收。(2)事業得敘:耕稼農作得依照季節的規律,國君不奪農時。敘,次第。(3)等賦府庫:按等級徵收賦稅,以入國庫。(4)斟酌:考量合宜與否。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開源節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中陳述如何富國強兵的理念。他認為,君主如果不愛護人民、好大喜功、賞罰不分,會因此招致民怨,而使國家衰亡。因此,基層民眾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們富有,國家就會富強。看似不重要的鄉野郊區,其實是國家財力的根本;而看似重要穀倉的儲量,卻不過只是枝微末節而已。所以,百姓能得天時,按照正常的時節從事耕作,是國家物資的主要來源;按照收入等級來徵收賦稅,納入國庫以資利用,則是國家財貨的流通方式。所以英明的君主必須謹慎地維持這方面的和諧安定,節省不必要的支出,盡量開發其他財源,並時時考量調整各項收支,這樣天下就會富足,君主也不用為財政問題而煩惱了。後來「開源節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書證

01.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今則庫款支絀,非節流開源,不能敷衍歲月。」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fdfad4166d5b1247434e6c7f38c1050 99a1fd52a16d123cdcd0507228136a37ca54f5b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