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性

ㄓㄨㄥˇㄒㄧㄥˋ

zhǒng xìng

解釋

1.一個民族自然形成的特性。種性是促使民族團結的最大力量。

2.佛教上指造成眾生最終修行成就不同的根性。 △種姓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宇宙萬物其本身的特性。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七.跋狄梁公傳》:「予聞虎生三日,其氣食牛;駃騠七日,而超其母。蓋其種性特殊,不幸而趣異類中耳。」

2.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根性。《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有五種種性。」也稱為「種姓」。

3.一個民族自然形成的特性。如:「國父認為:『民族主義,卻不必要甚麼研究才會曉得的。……這是從種性發出來,人人都是一樣。』」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種性,佛教術語,又可作種姓,有多種意義. 字面上有種族、族類、種屬、或族姓的意思在,指一個人的出身、血統、階級等. 擁有這個出身、血統,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因此也有性質、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 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善、惡、淨、不淨、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薰習種子而成,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包含世間技藝工巧、世智辯聰、世間道德倫理、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種性差別. 但以佛法而言,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薰修解證的方向與層次差別來說. 對於有情因過去世於佛法程度不同的薰修與實證,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種性,《阿含經》中單獨將所謂的解脫道之「種性人」同列於四向八果的聲聞解脫道的果證差別之中,同是九種能離於苦患的人,這可視作種性體現的說明. 長阿含所攝《寂志果經》中將六十二種外道稱作是「無種性」. 不同經典中,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解深密經》分成「聲聞乘種性」、「獨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三種 . 《瑜伽師地論》舉出兩說四種種性:一說分成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佛種性,無種性 ;一說分成聲聞有種性,獨覺種性,如來種姓,不...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27cad720ac76d3d958a5eaf3c9eeae5 8e98e541498f964f66508e83f9c5937c23d304a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