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定律

ㄇㄨˇㄉㄧㄥˋㄌㄩˋ

ōu mǔ dìng lǜ

解釋

由德國物理學家歐姆所發明,說明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的電流成正比,關係式以 V=IR表示,其中V是電壓,I是電流,比例常數R是電阻。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lang-en|Ohm's l[電流]]成正比. 英國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什也曾做過很多實驗,研究電動勢、電流、電阻之間的關係. 他使用萊頓瓶為電流源,將電流通過在各種尺寸的玻璃試管裏盛裝的鹽溶液,靠著調整鹽溶液的高度,他可以控制放電強度. 卡文迪什把自己身體當作一臺生理檢流計,從親身體驗被電擊後的感覺,來估計電流的放電強度. 他又選擇出一個裝滿鹽溶液的玻璃試管為標準,然後比較標準放電與試樣放電,按照放電強度的大小來估計它們的電阻. 這樣,他可以定量地描述每一種試樣. 於1781年1月,他記錄在筆記裏,電流與電動勢成正比. 但是,他並沒有將這些珍貴的實驗結果告訴任何科學家. 一直到馬克士威於1879年替他編輯注釋為著作《卡文迪什的電學研究》(The electrical researches of the Honourable Henry Cavendish)後,才見諸世面. 注意到卡文迪什使用的儀器相當原始粗陋,靠身體感覺很難做出精準的測量,萊頓瓶並不是穩定電流源. 所以,學術界認為這耽擱了近百年的實驗結果並不足以證實歐姆定律. 從1825年到1826年之間,歐姆做了很多關於電阻的實...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c4ddc912ffcca988bd4cf6ed0989dae 8bcebf7e2c293a9590afa31a2970471ec79f4288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