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

ㄑㄧㄥㄘˊ

qīng cí

解釋

不繪圖紋而塗上淡綠或淡青色釉的瓷器。以五代柴窯的雨過天青色最珍貴。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 但是有些青瓷因為含鐵量不純化,還原氣氛並不充足,色調便會呈現黃色或者黃褐色. 獨特的灰綠色青瓷釉是釉胎在燒結中從三氧化二鐵轉換成一氧化鐵的氧化鐵化合物轉換的結果. 青瓷在西方亦有用於描述灰綠色. 有觀點認為,青瓷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 . 王仲殊(1982年)聲稱,這類的陶瓷釉碎片從浙江省一處東漢(25年-220年)古墓挖掘出土;他還聲稱,此類型陶瓷到了三國(220年-265年)已經家喻戶曉. 學者理查德·杜瓦(2002年)則不同意王仲殊的分類,指出真正的青瓷燒製技術──爐溫至少需要1,260°C(2,300°F),匠人一般偏好爐溫範圍爲1,285°到1,305°C(2345°到2381°F),並且經過降火過程──直至北宋(960年-1127年)初期才被髮明. 學者奈傑爾·伍德(Nigel Wood,1999年)指出,最早在北宋時期製造出的龍泉青瓷器皿,有著青、藍綠及橄欖綠色釉,並且含有大量硅與鹼的成分,在後來脫離了粗陶器的窠臼而造就了景德瓷與德化白瓷的輝煌. *高麗青瓷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d9518791ba12a17e416fe516f90516d 8465e6618e6dcae2f608d73fa13d0161659f6f9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