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4 6

ㄒㄧㄢ

xiān

解釋

1.時間或次序在前的。與「後」相對。發後至、爭恐後、走一步

2.首要的。

3.暫時。不要慌,我們慢慢想辦法來解決。

4.尊稱已去世的尊長。父、人、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行莫醜於辱,詬莫大於宮刑。」

2.首要的事務。《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

3.原前。《紅樓夢》第七二回:「這兩日比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生的簡稱。《漢書.卷六七.梅福傳》:「夫叔孫非不忠也。」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軫。

[形]

對已去世者的尊稱。如:「父」、「人」、「賢」、「革命烈」。

[副]

1.時間或次序在前。如:「發制人」、「近水樓臺得月」。《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詩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鴨知。」

2.暫時。如:「你不要慌,我們慢慢想辦法來解決。」

[動]

1.倡導、行。《論語.子路》:「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文選.曹植.求自試表》:「突刃觸鋒,為士卒。」

2.時間居前。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乎吾,吾從而師之。」

3.事前聯繫、介紹。《漢書.卷四三.酈食其傳》:「此真吾所願從游,莫為我。」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方國或方國部落是指中國商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 現今學者對這些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商朝晚期的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 “方國”一詞最初由孫詒讓在《契文舉例》中提出. 《周易·既濟》篇載,“方,國也”. “方”便是“所有的國”,甲骨文中稱爲“多方”. 在甲骨卜辭中,有稱爲“某方”的國,又有不稱“某方”的國. 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爲“某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商王朝對稱的國. 多數方國規模較小,僅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還有少數方國規模較大,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國家機構. 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國甚至達到了能與當時中原共主王朝商朝平等抗衡的規模. 目前可辨別的方國有150餘個. 使用的名稱是商部落給這些方國附上的他稱,其中與商部落敵對的方國的名稱多爲貶稱,而與商部落友好的方國的名稱多爲中性名稱. 判斷甲骨卜辭中的國名是否屬於廣義的方國主要根據以下8種標準: # 甲骨文中稱方的,“某方”、“方某”; # 甲骨文中稱爵的,“某侯”、“侯某”、“某白”、“白某”、“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稱子的,“某子”、“子某”;...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ㄒㄧㄢˋ

xiàn

解釋

[動]

1.不當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長者謂之不弟。」

2.領導、率導。《禮記.郊特牲》:「天乎地,君乎臣。」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9a03fb30208a8836c44367953fa4785 82d45ef2106fae32c4090e649e466d75ac5c4f4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