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遺址

ㄕˊㄙㄢㄏㄤˊㄧˊㄓˇ

shí sān háng yí zhǐ

解釋

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緣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蹟遺址。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凱達噶蘭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動空間。因該處舊有清代十三洋行設立的行口,故稱為「十三行遺址」。民國四十六年,始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發現。歷經考古學家的挖掘與研究,證明當時已將鐵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煉鐵作坊」的出土,為現存臺灣史前先民冶鐵技術的唯一證據。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十三行遺址,是臺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 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2000至4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臺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祖先. 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有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1955年秋天,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臺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的遺跡. 由於遺址所在地、時臺北縣八里鄉(今新北市八里區)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清朝時,這裡曾為重要商港,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84162dd685b247aeb5fcc8cfdbd84edb 794a47c0a4566a775c00183c739741612990f729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