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穴

ㄏㄨˊㄒㄩㄝˋ

hú xuè

解釋

岩石河床上,受流水與所攜石塊沖激漩蝕,而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窪坑。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壺穴是在河流上游經常出現的一種地理特徵. 由於雨|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遊流動. 當石塊遇上河牀上的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時,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歷長時間後其將障礙磨穿,形成一圓形孔洞,稱為壺穴. 漩渦狀水流,更加速壺穴的挖掘與形成. 急流或瀑布流水自由落體的撞擊,亦可產生壺穴,所謂滴水穿石,可產生圓柱狀甚至鑿穿巖塊而形成如管狀的壺穴. 而平流的水流或海流於懸崖或河道轉彎處可能改變成擾流,漩渦水流的挖鑿亦可能形成懸崖峭壁或河岸巖壁的壺穴. 下游地區壺穴通常較上游為少,此與石塊大小與攜帶流速有關. *臺灣地貌2 --- 2009 臺灣颱風重大地形變化災前災後地質地形資料庫建置...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5dd587b9878dcdebe28c14d60179135 7401d054e04fc831ce2a972160f058f8b7b49e4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