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戲

ㄙˋㄓㄡㄒㄧˋ

sì zhōu xì

解釋

流行於大陸地區安徽淮北一帶的劇種。起初全為男演員,二十世紀起,女藝人逐漸出現。伴奏樂器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詞的規格嚴謹、形式固定,可單獨唱,亦可聯唱。曲調自由,可因人而異。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泗州戲音樂變得活潑熱烈,男女都用自然聲,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聲。曲調具有清新流暢、活潑優美、閃板起唱和連續切分音等特點。參見「拉魂腔」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泗州戲,安徽淮河兩岸地區地方傳統戲劇,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許多人認爲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 泗州戲唱腔唸白有北方戲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戲曲的溫柔舒緩;有難度極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間琴書的平實質樸.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2. 2019年11月,泗州戲項目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在海州、鹽城一帶民間流行2種曲調,一種是反映農民豐收喜悅的太平調,一種是反映獵戶獵後喜悅的獵戶腔. 當地民間音樂愛好者丘老、張老、葛老把2種曲調整理加工形成拉魂腔. 三位老人,四處流浪賣唱. 丘老到了淮北,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素材,廣招藝徒,到了清朝末年,基本上形成了泗州戲板腔體系拉魂腔. 起初,只以單身藝人串門賣唱,清代末期,不但能演《雁門關》、《小金鎖》、《打幹...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fa3d7766182a580c72060c4e8be1cd6 6e3c425b8513cdc45ed6764f3ddc88c5ce5d43a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