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ㄕˊㄍㄨˇㄨㄣˊ

shí gǔ wén

解釋

東周時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時在天興三畤原出土(今陝西省寶雞市),共有十塊,每面環刻一首四言詩,內容多為歌頌田原之美和秦國國君的游獵情形。字體介於籀篆之間,其中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也稱為「秦刻石」。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石鼓文處於承前啓後的時期,承秦國書風,爲小篆先聲. 石鼓文刻於十座花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稱爲“石鼓”. 石鼓文與金文有較大差別,具有明顯的動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現存的石鼓文來自於唐朝收集的十石鼓 ,上面刻有文字. 現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傳下來的 ,當時認爲是描述周穆王出獵的場面,後來的考古考證認爲是秦穆公時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經殘缺不全. 當時由於尚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被認爲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康熙曾經複製了十面石鼓,補刻文字,放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宮殿後面.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唐代詩人韓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的詩句. 可見,在唐代普遍認爲石鼓文出於周代. 至宋代,歐陽修認爲石鼓文爲周宣王時期史籀所作. 近代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將石鼓文的歷史縮短到了戰國秦,認爲是秦文公時期出現的. 郭沫若又考證石鼓文的製作年代爲秦襄公八年. 石鼓文歷史上曾輾轉流離. 唐末至五代,戰亂頻繁,十面石鼓散於民間,到宋代時又集齊,爲宋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年...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80d2b9e94e4cf2505e08117d171174f 6cf187fb3953369a36402d637860cc28e29caaf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