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

ㄒㄧㄆㄧㄥˊㄕˊㄐㄧㄥ

xī píng shí jīng

解釋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據蔡邕等奏,准正定六經文字所刻的碑石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石經。後亡失殆盡,近世續有殘石出土。以漢隸寫成,用筆沖和,結體方整,應規入矩,波磔不誇張,為當時國定標準字體。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今字石經”,是刻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的石經,它是官方校定儒家“七經”的刻石,由蔡邕、潁川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書寫 ,光和六年告成,立於洛陽城南太學門外,並列相接,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種儒家經典. 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鑑於當時儒家經籍因輾轉傳抄,多生謬弊,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蔡邕上奏後書冊於碑並使工鐫刻. 光和六年共刻四十六石碑,前後歷時九年刻成. 南宋晁公武撰《石經考異》專門研究石經,但其書已佚;清代初年的顧炎武作《石經考》,萬斯同作《石經考》. 近人羅振玉的《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馬衡的《漢石經集存》,張國淦有《歷代石經考》. 熹平石經共四十六石,各高一丈許,寬四尺,兩面刻字,共二十餘萬字,書法爲漢隸成熟時期廟堂鉅製的代表作 ,梁武帝《書評》雲:“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自刻成後幾經戰火,損壞嚴重,1922年在洛陽太學遺址出土殘石百餘塊,現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2869dcc8604549aac69ed63f7b2a6c3 6918de6ab84a2451ae676f8d76ff4c1341a1a05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