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ㄙㄢㄍㄨㄥ

sān gōng

解釋

1.人臣中最高的三個官位:(1)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2)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幹之。」(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三公》:「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也稱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也稱為「三師」。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 泛指輔佐帝王處理國務的次高官員. 具體包括的官職內容則分爲兩種: 西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 .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漢以丞相(後改大司徒)、太尉(後改大司馬)、御史大夫(後改大司空)爲三公. 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亦稱三司. 隋唐時成爲最高榮譽頭銜. 至宋徽宗時,將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改爲太師、太傅、太保(原來稱三師)爲三公. 元代和明清時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爲大臣的最高榮譽頭銜 . 也有歷史學家認爲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 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3e3882da966874c8bf56e02215ae5d7 686109aaa7fbb0ed48dd16248842070abda82b6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