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觀

ㄨˇㄊㄧㄥˊㄒㄧㄣㄍㄨㄢ

wǔ tíng xīn guān

解釋

佛教五種修行法。即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五種禪觀。此五種禪觀分別對治貪欲、瞋恚、愚痴、我見、散亂心五種汙染心。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五停心觀,又稱五禪、五門禪、五淨行、五度門,佛教術語,五種修行禪定的方法合稱. 興起於部派佛教時期. 一般來說,五停心觀分別是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五者. 在釋迦牟尼的時代,對於不同根性和習氣煩惱的弟子,教授了許多種不同的對治煩惱的方法,包括不淨觀等的五停心觀之修行,以便能順利進入所謂「四禪八定」的禪定.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曾清楚的說明這個修行的順序關係,表示五欲、五蓋的降伏才能得初禪,而要修的方法就是不淨觀、數息觀等等. 大乘佛教《大般若經》中,首次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等五種慧觀並列 . 《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稱為五淨行 ,漢傳佛教中稱為五停心觀 . 在這些經典中,五停心觀皆是成組出現,而且強調它們分別對治煩惱的作用,功能. 在部派經典記載之中,佛陀早期先教授弟子修習不淨觀,但後來因僧團有人修行不淨觀而有厭世情形 ,後衍生外道因受天魔的影響產生邪見,殺害不少比丘. 為使弟子能勤修智慧,樂受、樂住正法,因此 佛又教授了安那般那念,令佛弟子能依次第修行,不會受惡法的影響 . 數息觀與不淨觀在部派佛教論典中合稱...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c02c30cf6477c23b45fd0b3d46a1e28 6572d792656e5614e14830788170532230e9800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