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

ㄕㄜˋㄉㄚˋㄕㄥˋㄌㄨㄣˋ

shè dà shèng lùn

解釋

佛教典籍。著者不詳,有三種漢譯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譯二卷本,南朝梁真諦譯三卷本,唐玄奘譯三卷本。本書以瑜伽行派的觀點,建立大乘佛教的系統。是瑜伽行派的要籍,並深刻的影響中國佛教的思想。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攝大乘論》(梵語:),簡稱《攝論》. 印度無著菩薩所造,是對《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的詮釋 . 此論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最為重要的論典之一. 印度無著撰. 梵文原本已佚. 《攝大乘論》流傳到中國以來,一共有三個譯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譯,二、陳真諦譯,三、唐玄奘譯《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本是近現代研究攝大乘論的法師所主要採用的版本,呂澂將藏譯《攝大乘論》轉譯漢語為《西藏傳本攝大乘論》 . 《攝大乘論》在印度時期就有論師對其做註解. 世親造《攝大乘論釋》,有三個譯本:陳真諦譯、隋笈多共行矩等譯《攝大乘論釋論》和唐玄奘譯. 無性造《攝大乘論無性釋》,有玄奘譯本. 無性的《攝大乘論無性釋》認為菩薩相比於聲聞,是相子和婢子的差別 . 本論分為十一品,第一品為序品,其他十品詮釋了「十相殊勝殊勝語」 : # 總摽綱要分 # 所知依分: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 # 所知相分: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 # 入所知相分: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 # 彼入因果分第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 # 彼修差別分:菩薩十地,說名彼因...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2f1a93d5192c1f6e8da91ed7984d663 567f74ed0b3468ba2460cd6b8c4b8b96c570914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