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諱

ㄍㄨㄛˊㄏㄨㄟˋ

guó huì

解釋

規避國君的名諱。專制時代,臨文書寫遇有皇帝的名字,每每有所避諱,有時缺筆,有時則以他字代替。也作「公諱」。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必須迴避君主、尊長的「名諱」 的一種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 字號的避諱則較少見 . 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將該字缺筆;取名時,不能取他們的名諱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之罪. 陸容《菽園雜記》稱,“民間俗諱各處有之,吳中爲甚. ”這種要求也曾經適用於漢字文化圈內中國的臨近國家,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避諱始於周朝 ,《左傳》說:“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 ” 《禮記·曲禮》載:“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明文規定取名之避. 後來,《左傳》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這一條款,遂產生“六避” . 但當時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迴避. 名諱兩字中,只有一個字相同,也不用迴避. * 迴避君主的名字,叫做避君諱、公諱或國諱. 一般適用於過去七世代以內. * 避諱自己家族的長輩的名字,與別人交往時則避對方的長輩之名諱,叫做避家諱、私諱. * 迴避聖人的名字,叫做避聖人諱. 例如丘姓就因避諱孔子的名字「丘」而產生邱姓;又例如《三國演義》中稱關羽爲「關公」、「關某」...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e6cc120142973a20356ad12f95304e9 55bee88520717cf0dc0362549d598e4c79028d5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