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ㄔㄥˊㄏㄨㄤˊ

chéng huáng

解釋

古代原指城牆和護城河。後來神格化成為縣、府等地方的神祇,職掌該轄地的善惡巡察、陰間冥判的事務。城隍廟的陳設較一般廟宇陰森。 △城隍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城牆及護城河。泛指城池。《晉書.卷一○四.石勒載記上》:「時城隍未修,乃於襄國築隔城垂柵,設鄣以待之。」《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儂家暫下山,入到城隍裡。」

2.守護城池的神。見《北齊書.卷二○.慕容儼傳》。歷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賞,稱祇以各府州縣之名,嚴然為陰間王朝。職掌也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剪凶除惡,並管領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須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職,以求庇佑,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而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有城隍出巡,據說可保閤境平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城隍尊神、城隍菩薩,據說原本是從「城牆」與「護城河」演變而來的自然神,後來演變為「人格神」,並有陰間行政官、司法官的職責. 「城」為城牆、「隍」指沒有水的護城河,即壕溝. 「城」「隍」二字同時出現時同一文章,最早應可追溯到《易經‧泰卦》的「城復於隍,勿用師. 」,但此處的「城」與「隍」是用來比喻君王與臣子. 漢朝班固〈西都賦序〉中的「京都修宮室,浚城隍……」一句,則是單純指城牆與壕溝. 而關於城隍崇拜的起源,有說法認為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 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名將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紀信與霍光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 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789af1ececa617442cdff64bb8a32c6 4f711ce60b18c0d3bd156ac5fe1bc8f0707850c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