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

ㄓㄨㄥㄍㄨㄢ

zhōng guān

解釋

佛教用語:(1)大乘佛教中觀派的禪觀。其見解從世俗的真理觀之,由語言、概念所成立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從究竟的真理觀之,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體性。修行者依這樣的見解來思惟、觀修。《三論玄義》:「若一法不窮,一言不盡,則戲論不滅,中觀不生。」(2)大乘佛教的中觀派。《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中觀(मध्यमिका),大乘佛教術語,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行. 其思想起源於《雜阿含經》,即八正道中的正見. 龍樹著《中論》以此為理論核心,為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 中觀的漢語譯名,源自嘉祥吉藏,用以翻譯Madhyamaka,其舊譯為中道. 梵文中,Madhyamaka,源自於形容詞madhya(中、中間)的最高級-ma,加上詞尾-ka,名詞化之後所形成的單字,意思是中道、最中,或至中. 釋迦牟尼佛以中道來形容他傳授的教法 ,龍樹寫作的《中論》中,將中道歸納為遠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等二邊,又稱八不中道 . 觀,又譯為毗婆舍那,為觀察、思維之意 ,以智慧觀察與抉擇,即是觀 ,般若經中,以智慧為觀察中道之依 . 嘉祥吉藏認為,以觀察中道,作為修證的方法,即是中觀 ,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 . 根源於《雜阿含經》與大乘佛教般若經傳統,龍樹撰寫《中論》來闡述中觀思想與修證,提出二十七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其他學派的理論 . 龍樹認為,以般若慧觀察一切法,瞭解一切法皆是因緣生,皆是假名,皆是空 ,瞭解一切法無自性 ,就能夠瞭解世俗諦,因此遠離顛倒戲論,得知正確真實的因緣法,證...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5fc6d2634f06e080ff8659996fa2276 4cd660963481934d97364b8742c26897e2acca3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