岣嶁碑

ㄍㄡˇㄌㄡˇㄅㄟ

gǒu lǒu bēi

解釋

最古的石碑。位於湖南省衡山縣雲密峰,相傳為夏禹治水時所書。也稱為「禹碑」。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岣嶁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於湖南省境內南嶽衡山岣嶁峯,故稱“岣嶁碑”. 相傳此碑爲頌揚夏禹遺蹟,亦被稱爲“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 關於岣嶁碑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晉羅含的《湘中記》、趙曄的《吳越春秋》;其後,酈道元《水經注》、徐靈期《南嶽記》、王象之《輿地記勝》均有記述. 2007年,岣嶁碑在失蹤千年之後被重新發現,位於衡山雲峯寺下的望隱橋附近,重約10噸,形狀像一個桃子,高2米,底邊長2.5米. 但已慘遭村民部分破壞,砸成兩半做了牆基 . 2010年12月傳有拓本出現 .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遊南嶽時,臨拓全文復刻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峯. 明代長沙太守潘鎰於嶽麓山找到此碑,傳拓各地,自此岣嶁碑名聞於世;之後雲南大理、四川北川、江蘇南京棲霞山、河南禹州、陝西西安碑林、浙江紹興、湖北武漢均有翻刻;明代學者楊慎、沈鎰等都有釋文.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張素(張碧泉)將《岣嶁碑》文拓片帶回雲南,之後刻於安寧縣城東洛陽山上法華寺石壁,爲摩崖石刻; *浙江紹興,存於紹興禹廟岣嶁碑亭內,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紹興知府張明道據嶽麓書院拓本摹勒於此,爲碑...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4485301686efb322b2f0a5266b518d4 44b2b48831d62f558acb9b031918a169c3769b3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