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

ㄅㄚㄌㄧˋㄩˇ

bā lì yǔ

解釋

一種綜合性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為上座部佛教專用。約西元前三世紀從印度傳至斯里蘭卡的佛教三藏,以巴利語口誦,至西元前三十多年,首次用文字記載。巴利語隨上座部佛教的宏揚,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並藉當地慣用的文字記錄。西元一八八一年在英國創立巴利佛教聖典學會,推動巴利語釋典拉丁文字校勘本的出版和英譯。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巴利語(IAST/ISO 15919: 、पालि)是古印度語言,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與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之一. 巴利語可以用各種文字書寫,比如婆羅米文、天城文,以及由巴利聖典協會的英國語言學家所採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從字面上來看,巴利(Pāli),是線、行,或是文章、經典的意思,和註釋、評論(Aṭṭha-kathā)相對. 按南傳上座部的記載,稱傳誦巴利三藏的語言,為「摩揭陀語」(Māgadhī),或「根本語」(Mūla-Bhāsā). 後來才叫其「聖典(Pāli)語」,即「巴利語」. 據錫蘭上座部佛教的傳說,現存的《巴利語大藏經》就是阿育王的兒子 摩哂陀(巴利語:,梵語:)帶到錫蘭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語也就是摩揭陀語(,). 在公元前二六年前後以僧伽羅字母記錄下來 . 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將僧伽羅語(sīhaḷa-bhāsa)注釋書轉譯為巴利聖典語. 然而,據季羨林考證,根據語言學的特徵,巴利語應是屬於古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流行於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 . 印度地方現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敕令中,屬...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a6cd4f3ed2d1261b3cd7e5919901d03 406d2c0baae195839680bcbca222120215444a4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