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狀

ㄒㄧㄥˊㄓㄨㄤˋ

xíng zhuàng

解釋

敘述死者生平事蹟的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唐.李翶〈百官行狀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相似詞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行狀,漢朝稱「狀」,元代以後稱之「行狀」或“行述”(也謂之“事略”). 敘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事蹟的文章,留作史官提供立傳的依據. 行狀始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 ”唐代則規定凡重要官員去世,都由家人簡錄其生平行事,報送中央修史機構存檔. 行狀之撰寫遂大增,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寫,也有出錢委託當時著名文豪代寫,文筆多有溢美之辭. 唐代李翱曾為韓愈寫過行狀,但他在〈百官行狀奏〉寫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 ” 著名的行狀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赴英州乞舟行狀〉、〈袁中郎行狀〉、〈司馬溫公行狀〉等,另有「逸事狀」只記逸事,富於文學色彩,是行狀的一種變體,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冥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韓愈:〈董晉行狀〉 *李翱:〈韓吏部行狀〉 *蘇軾:〈司馬溫公行狀〉 *蘇軾:〈赴英州乞舟行狀〉 *程頤:〈明道先生行狀〉 *曾肇:〈亡兄行狀〉(曾鞏) *朱熹:〈皇考吏部朱公行狀〉(朱松,朱熹之父) *朱熹:〈張魏公行狀〉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ㄒㄧㄥˋㄓㄨㄤˋ

xìng zhuàng

解釋

記述死者生平行為的文字。也稱為「行述」。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5272b4fae3121d47d38b6853dfa458f 3e331dd5fca74222c24d890cd7f6d619db3fbea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