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

ㄋㄢˊㄍㄨㄢˇ

nán guǎn

解釋

1.宋元以後,流行於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音樂。以古代的樂曲融合當地的民間音樂而成。歌者執拍板,伴奏樂器以琵琶為主,再配以洞蕭、三弦、二弦、四塊板等。南管樂曲通常分為指、譜、曲三種。曲調古樸、節奏舒緩是南管的特色。

2.一種以南管樂曲為主的地方戲劇總稱。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以閩南方言發音,多半為文戲。目前臺灣所保存的南管,是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梨園戲。 △南管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宋元以後,流行於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古樂。它和古代的樂曲有密切的關係,且逐步融和了當地的民間音樂。歌者執拍板,伴奏樂器以琵琶為主,再配以洞簫、三弦、二弦、四塊板等樂器。南管樂曲通常分為指、譜、曲三種。其音樂平和端雅,因曾在乾隆皇帝前演奏,而有御前清音的雅號。也稱為「南樂」。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原稱絃管,於各地又有 、南樂、五音、郎君樂、御前清曲、御前清音、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等別稱 ,是歷史悠久的絲竹音樂 ,以泉州一帶為發源地,流傳於現今的閩南語系地區 ,傳承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 與智化寺京音樂等,為現存最古老的幾個合奏樂種 . 在臺灣,與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對 . 以五人之間的合奏為主 ,五樣樂器各有專屬的定位,演奏時可聽見各樂器的細緻樂音,相輔相成、不相雜沓 ,包括拍板、琵琶、三絃、洞簫、二絃. 有純器樂演奏曲,也有執拍者歌唱的曲目. 曲調高雅,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 . 因作為閩南地區的核心樂種,被諸多閩南劇種吸收運用 ,如 、泉州木偶戲等等. 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流傳於中國的廈門、泉州、漳州,以及臺灣、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裔閩南人聚居地諸地 . 根據記載, 形成並發展於泉州,再向閩南其他地區擴散. 泉州的歷史文化起源很早,西晉永嘉之亂,中原人士避亂,輾轉遷徙到福建,即所謂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唐初與唐末先後又有兩批中原人士入閩 ,宋代又有大批皇室人員及軍民移入 . 這些不同時期的移民...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60281438c6a9fdd6245cdbed083848e 34a42f038636e94319a5bf24835128a42aa59014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