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

ㄅㄛˋㄐㄧ

bò jī

解釋

用來除去穀類糠皮的箕形器具。以前的農人常用簸箕裝著稻穀,在風中上下甩動,借著風力把糠皮去掉。 ◎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一種用來揚去穀類糠皮的器具,以竹篾或柳條等編成。《唐詩紀事.卷六二.鄭嵎》:「大開內府恣供給,玉缶金筐銀簸箕。」也稱為「畚箕」、「畚斗」。

2.掃地時盛塵土的工具。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又稱撮箕、糞箕,也可叫畚 ,古名筲,是以竹子、草繩編成的盛物器具,原義爲當作篩籮去除糠秕的器具,但也可用來盛土石、草、菜等或用來挑堆肥來撒播,因此又稱「糞箕」,使用方法可用扁擔挑運或以兩手握簸箕搬運. 在農業社會中扮演重要的生活器具. 形狀從上方看起來形成英文字母U字形,前面部分平坦,後面成拱形向內凹結構,具有很大的深度,此結構使穀物容易灌入.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fa2bdf3bd567a0b2d01de1ed6372fde 33717895eaad6f64c56bbe5b1b3965168d4f8a7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