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ㄎㄡˇㄊㄧˊㄧˋ

kǒu tí yì

解釋

偶蹄目動物的急性、熱性與接觸性傳染病,由病毒所引起。主要症狀為體溫升高,口腔黏膜、蹄冠及趾間皮膚的真皮部長水泡並且潰爛,口吐白沫。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口蹄疫(學名:Aphtae epizooticae,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或 hoof-and-mouth disease)是一種非致命的病毒傳染病,主要感染對象是牛和豬. 由於歷史因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該病也稱爲“五號病”或“W病” . 它也可以感染鹿、山羊、綿羊和其它偶蹄動物,或是象、鼠和刺蝟. 馬和人類也是傳染範圍,但感染病例則非常少. 1897年,弗里德里希·勒夫勒首先揭示口蹄疫起因爲病毒. 他將感染動物的血液穿過良好的瓷玻璃過濾器,發現收集到的液體還能夠在健康動物中致病. 口蹄疫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種口蹄疫病毒屬的病毒引起的. 口蹄疫病毒有7種抗原性截然不同的血清型. 對於畜類,口蹄疫的症狀主要是二至三天後快速下降的高燒;口中的水皰導致粘性或泡沫狀唾液的過度分泌並流淌出口外;足部的水泡有可能破裂並導致殘廢. 成年動物感染後可能會伴有數月無法恢復的體重減輕,以及成年雄性動物的睾丸腫脹,對於母牛,牛奶產量會明顯減少. 雖然大部分動物得病後可自行恢復,但該疾病嚴重時亦可能導致心肌炎(心臟肌肉感染)或死亡,對於新生動物特別如此...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8456dac20dc3190a53f96c277d90caf2 2e3ed4e0eb0bf577fc8884e758d55841f0c6b4b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