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學士

ㄅㄟˇㄇㄣˊㄒㄩㄝˊㄕˋ

běi mén xué shì

解釋

唐自高宗乾封以後,召文士起草文詞,參與朝政,以分宰相之權。由於常在北門等候召見,當時人便稱為「北門學士」。《舊唐書.卷八七.劉禕之傳》:「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宋.陸游〈寄題徐載叔秀才東莊〉詩:「南臺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爲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 ,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爲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 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 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 ,有“天子私人”之稱. 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稱翰林官,簡稱翰林. 宋朝後成爲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 明以後被內閣等代替,成爲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爲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 地位清貴,是成爲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羣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 唐朝的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蔡元培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選翰林院被稱爲“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踊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 翰林制度和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構. 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5163ebc88a5517f1736a8d6730003fd 289981f5ff5f1ac3ce714f9c227c8bd0afb6aa9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