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ㄈㄛˊㄒㄧㄥˋ

fó xìng

解釋

成佛的潛能。《五燈會元.卷七.長生皎然禪師》:「僧問:『古人有言,無明即佛性,煩惱不須除?如何是無明即佛性?』」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佛性(बुद्धधातु,),大乘佛教術語,最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為如來藏學派的學說之一. 傳入中國後,成為涅槃宗中心教義,也影響到漢傳佛教各宗教,如地論宗、天台宗、禪宗等,成為漢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義. 佛性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後來也被如來藏學派的各經典所使用. 《大般涅槃經》的梵文原本已經不在世上,其他經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點. 現代學者經過梵文、藏文與漢譯本比較,發現漢語中的佛性,可能對應到多個梵文單字. 如日本學者小川一乘比較《寶性論》的梵文本與漢譯本,發現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單字皆被譯為佛性,但是這幾個單字也被譯為如來藏、如來性等. 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與dhatu、gotra、garbha這幾個名詞組合而成. 被漢譯為佛性的梵文名詞,主要包括Buddha-dhātu、buddha-gotra、buddha-garbha三者: *dhātu,譯為界 ,Buddha-dhātu字面直譯為佛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b5b860bc54720575d12c33fbe901d5a 26f8707902f2ccaf9e4f5de5296510637372436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