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

ㄆㄧㄢˊㄨㄣˊ

pián wén

解釋

文體名。相對於散文。字句整齊、對偶工整,講究詞藻華美與音韻和諧。盛行於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的正格。 △駢體文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文體名。對散文而言,字句駢儷,注重聲色藻繪,盛行於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正格。參見「駢體文」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駢體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式多由四字或六字(四六句)及對仗構成,故又稱四六文、駢儷或駢體. 具駢文特點而押韻者稱駢賦. 駢文在文學界上長期為廣泛研究,然其因爲文章受限於追求藝術技巧之故,適於寫景而不適於敘事. 源自東漢,盛行於南北朝 《說文》解釋:“駢,駕二馬也,從馬並聲. ”四六文名稱源於唐末李商隱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後始得名. 《尚書》已有駢文的格式,《尚書·舜典》說:“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秦李斯所做之《諫逐客書》已具駢文特色. 於景祥認爲:“辭賦早於詩文駢化,所以中國詩文的駢化皆源於辭賦,尤其文章之駢化更爲直接地導源於辭賦. ” 駢文文體生於秦漢,興盛於魏晉和六朝與唐朝,“朝廷發號施令的典重文字,更無不用駢文. ” ,沒落於宋 ,復興於清. 王勃《滕王閣序》為駢文代表作之一. 駢文興盛於南北朝,因當時儒學衰微,盛行追求藝術之風氣,文學作品傾向較重文辭修飾,然漢字本便有適合使用偶句的特點,在戰國、漢代文人如李斯、賈誼,文章便已多用偶句,具後世駢文之雛形. 士族的提倡、文學觀唸的發展、純...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194c2b8d6a3cf28833253d908b73cd6 1b03fa82cb17dc5f2078243ef04bcc0af887f115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