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城

ㄨㄥˋㄔㄥˊ

wèng chéng

解釋

1.大城外的小城圍,遮擁於城門之外。《元史.卷四五.順帝本紀八》:「冬十月庚申朔,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甕城,造吊橋。」《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將軍可命軍士伏於甕城邊,只作接他,待馬到來,一刀斬之。」也稱為「甕門」、「甕圈兒」、「月牆」、「月城」。

2.鐵甕城。為鎮江的子城,三國吳孫權所築。宋.岳珂〈祝英臺近.甕城高〉詞:「甕城高,盤徑近,十里筍輿隱。」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甕城是爲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如「甕」(口小肚闊的大瓶),故名;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 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 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將攻城武器轉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長驅直入. 甕城在中國最早出現的時代有待考古發掘論證,不過目前已知匈奴所築統萬城即已出現了甕城的雛形. 西漢至北魏時期,爲追求壯麗的視覺效果,城門門樓多爲兩至三層的崇樓,並在門前左右設置雙闕,從這一點看,這一時期的城池似不會設置破壞視覺效果的甕城. 但某些城市(如前涼都城姑臧)有翼城的設置,即在大城的一側或多側(姑臧爲四面)建設方形小城,兩城之間以城牆連接. 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城門沒有設置甕城. 中國古代城池中,甕城的設置興盛於五代和北宋時期. 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第一次出現關於甕城的記述:“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 視地形爲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北宋東京城依照這一原則設置了甕城. 《東京夢華錄·卷一》記載“……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唯南...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d7c3930390670c60665ff5071927b12 182b629fcedbfe8daedb5dbe0fdd84d3113469c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