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褂

ㄇㄚˇㄍㄨㄚˋ

mǎ guà

解釋

騎馬時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原為滿族的服裝,後沿為常服或禮服。長袍馬褂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騎馬時所穿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原為滿族的服裝,沿為常服或禮服。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三.馬褂缺襟袍戰裙》:「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馬褂(хүрэм),在清代文獻中稱行褂,是滿族及蒙古族服裝,也是中國清代及民國男式服裝之一,被視為一種外套或夾克,套在滿式長袍外面穿用,與長袍/長衫合稱“長衫馬褂”或「長袍馬褂」. 馬褂有袖(無袖的稱作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長到肘部. 材質上有單、夾、皮、紗、棉等種類. 馬褂在順治年間多為滿族人穿用,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流行全國 . 在清朝,明黃色的黃馬褂是特賜給有軍事功勞者、對皇家有功勞者、或者武藝高強的軍人與精於打獵的武士,代表皇帝的恩典. 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明黃色的黃馬褂. 雖然常被認為是滿族人的衣裝,但馬褂的雛形在明朝已經出現,《明宣宗射獵圖》中就有宣宗皇帝穿上對襟方領無袖馬褂射獵的畫像. 馬褂是清朝官員制服的一種,在《清朝通典》內長與坐齊的褂子稱爲行褂,設計上方便騎馬時穿著. 滿清皇帝的制服分爲朝服、龍袍、常服褂、行褂、常服袍、行袍. 行褂比常服褂短. 滿清官員的制服分爲“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幾種. 當中行服是出外時所穿,而馬褂(亦稱爲“行褂”)即行服的一種. 據《大清會典》定製,清朝皇帝、王公大臣及文武品官的行褂形制...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d8a5c8195b324dd53dead7c941a94c3 14756cf65603c6552d3f256b68d58f01e6e7f0c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