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

ㄇㄧㄥˊㄐㄧㄥ

míng jīng

解釋

1.明於經術。《漢書.卷七一.雋疏于薛平彭傳.平當》:「以明經為博士,公卿薦當論議通明,給事中。」《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列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

2.唐時以經義所取之士。《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自唐以來,所謂明經,不過帖書、墨義,觀其記誦而已。」

3.明清時對貢生的尊稱。《醒世恆言.卷一五.赫大卿遺恨鴛鴦絛》:「這陸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學好,好色身亡,把孩子嚴加教誨。後來明經出仕,官為別駕之職。」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開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 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龔遂、翟方進等皆以明經入仕. 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官. 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明代以後,士大夫雅稱貢生為明經. 明經與進士二科為構成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稱小經. 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 科目則由舉子自選. 另外,《孝經》、《論語》是必考課目,有時還加試《老子》、《爾雅》. 唐人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因此唐人有諺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 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明經科較易,而五十歲登困難的進士第,已經很年輕了,一般是...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a7362057d17cb0419427a7560bc6212 12526eab120e5ead63f4ecce4a58cbc93dc5b74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