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部首 | 部首以外筆畫 | 總筆畫 | 金 | 8 | 16 |
---|
chún
[名]
樂器名,打擊樂器,銅製。最早出現於春秋,盛行於戰國兩漢,至南北朝而漸漸銷聲匿跡。《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也作「錞于」。
錞於,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最早出現於春秋,盛行於戰國兩漢. 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地均有出土. 錞於最早興起於北方,在中原地區,錞於主要用於戰爭和祭祀,其後逐漸向西傳播,春秋晚期開始爲西南地區的巴人所接受,被用於西南各族的戰爭、祭祀、詛盟活動之中. 此外,巴人的虎鈕錞於也是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錞於. “錞於”一名,最早見於東周典籍,《周禮·地官·鼓人》記載“以金錞和鼓”,鄭玄注“錞,錞於也. 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國語·晉語》記載“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戰以錞於、丁寧,儆其民也 ”,韋昭注“丁寧着,謂鉦也. ”漢代《淮南子·兵略訓》記載“兩軍相當,鼓錞相望”. 根據相關記載,錞於爲軍用樂器,與鼓、鉦等配合使用. 到南北朝時期,據《北史·斛斯椿傳》記載“樂有錞於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 ,即在北方地區,錞於已經十分罕見,一般人都不認識. 在古代的詩詞中也多有錞於的出現,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的“玉律調鐘,金錞節鼓. ”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中的“集靈撞玉磬,和鼓奏金錞. ”清趙翼《觀西洋樂器》詩中的“...閱讀更多
duì
[名]
矛戟柄末端的平底金屬套。《詩經.秦風.小戎》:「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淮南子.說林》:「錞之與刃,孰先弊也?」漢.高誘.注:「錞,矜下銅鐏也。」
MD5 | SHA1 |
---|---|
8feb68632dac8599e0fcdfeab47c2667 | 0b9380b554ba771a78e01c45c4a24bf860bfed3c |
什麼是雜湊 |